| 课程类别: 产业地产 |
| | 上课地点: | | | | 课程人气:
123次 | | | | |
【主讲专家】
桑老师:资本与产业运营专家
16年资本与产业运营实战经验
中山大学MBA
英国IRCA(最大的国际化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机构)主任评审员
宣汉县委党校客座教授
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产业峰会分享嘉宾
全球反向并购高峰论坛分享嘉宾
深圳新材料行业协会高质量发展大会分享嘉宾
著有著作:《谈判赢天下》(再版2次,销售超30000册)
曾任:中交物资 | 董事
曾任:亿方集团 | 执行总裁
曾任:高晟华屹基金 | 执行董事
曾任:广东省微商协会 | 执行会长
曾任:全球上市公司联盟 | 产业升级委员会总裁
曾任:广东启迪产业研究院 | 副院长
曾任:资本界金控集团(HK.00204、US:ZBJ) | 独立董事
擅长领域:产业园运营、招商引资、能源电力、清洁能源、城投化债、城市更新、资本运作、宏观经济等
授课风格:
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:具备从宏观经济角度审视产业发展的能力,同时也关注具体运作和管理。在授课过程中,善于将宏观的产业发展趋势与微观的管理实践相结合,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
理论与实践相结合:桑老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。在授课过程中,善于将复杂的资本运作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,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。
互动性强: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,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,并通过讨论、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。
注重实践操作:除了理论教学,还会安排实践操作环节,如模拟投资、案例分析等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资本运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产业园改造与盈利模式创新实战
【课程背景】
当前,传统产业园普遍面临“重开发轻运营、重空间轻产业”的困境,导致改造成本高企、招商滞后、盈利模式单一。随着城市更新政策收紧与产业升级加速,如何通过精准定位、成本优化与运营创新盘活存量资产,成为破局关键。
本课程聚焦“降本增效-盈利创新-跨部门协同”三大维度,深度拆解北京798艺术区、深圳天安云谷、东京立川仓库等国内外标杆案例,剖析其“定位倒推设计”“轻资产服务赋能”“产业生态链构建”等核心策略。课程针对招商、工程、成本等多部门协同痛点,提供可落地的工具与方法论,助力企业规避改造成本超支、产业定位偏差等风险,实现从“空间租赁”到“增值服务+股权投资”的盈利模式跃迁,为存量产业园改造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【课程收益】
1.全局认知:掌握产业园改造的盈利逻辑与全流程关键节点,避免“重工程轻运营”误区;
2.降本增效:学习跨部门协同机制(招商+工程+成本)、改造成本压降20%的实战技巧;
3.模式创新:拆解轻资产运营、产业生态链构建、数据增值服务等6大盈利模式;
4.工具落地:获得客户需求分析模板、成本测算模型、招商话术SOP等10+套工具;
5.案例启发:对标一线城市改造标杆,提炼可迁移的定位策略与运营方法论。
【课程对象】
产业园招商、工程、招采、成本、综合等部门管理者
【课程特色】
1.多部门协同导向:覆盖招商、工程、成本等部门协作节点,破解“各自为战”难题;
2.极简工具化:提供测算模型、话术模板,30分钟上手;
3.数据化案例:80%案例为近3年一线城市改造项目,数据详实可复用;
4.实战输出:通过分组推演直接生成企业自身项目优化方案。
【课程方式】
实战讲授+案例分析+视频赏析+小组讨论
【课程大纲】
模块一:产业园改造行业趋势与盈利逻辑重塑(1.5小时)
1.1 困局与破局:从“亏损陷阱”到“盈利标杆”
1.传统产业园亏损根源:
定位模糊:60%园区缺乏清晰产业定位,盲目跟风“文化创意”“数字经济”概念;
供需错配:空间设计与企业需求脱节(如层高不足、荷载不达标导致生物医药企业流失);
运营缺位:仅提供基础物业服务,增值收入占比不足10%。
2.成功案例核心逻辑:
产业先行:深圳蛇口网谷改造前锁定“数字经济+跨境贸易”产业方向,租金提升200%;
客户倒推:根据头部企业需求定制空间(如杭州医药港为药企预留GMP厂房改造条件);
弹性设计:预留可拆卸隔断、模块化管线,适应不同企业快速入驻(东京立川仓库案例)。
1.2 盈利模式矩阵:从“单一租金”到“生态收益”
1.基础收益:
租金溢价策略:北京朗园station通过工业风设计+策展运营,租金从150元/㎡升至380元/㎡;
租户结构优化:淘汰低附加值企业(亩均税收<50万元),引入高产值科技型客户。
2.增值收益:
企业服务创收:上海德必COOLUXE模式提供品牌营销、政策申报服务,年增收1200万元;
数据赋能变现:深圳天安云谷智慧管理系统降低能耗成本30%,并向政府出售产业数据报告。
3.生态收益:
产业链整合: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聚集CRO、CDMO企业,形成协同效应,衍生股权投资机会;
政策补贴联动:利用城市更新补贴(如北京最高3000万元/项目)+产业扶持资金(研发补贴30%)。
1.3 跨部门协同价值点:打破“部门墙”的关键动作
1.招商与工程协同:
反向定制设计:招商团队提前签约龙头企业,工程部按其需求预留供电、排污接口(案例:宁德时代定制厂房);
弹性交付标准:划分“必改项”(结构加固)与“选改项”(内饰装修),降低招商不确定性。
2.成本与招采协同:
成本-效果平衡模型:通过材料选型(如岩棉板替代铝板幕墙)与施工工艺优化,单方造价降低15%;
动态预算管控:预留10%预算用于应对招商需求变更,避免后期超支。
模块二:降本增效——改造全流程成本管控与协同优化(2小时)
2.1 成本压降20%的实战方法
1.设计阶段降本(占总成本60%的优化空间):
保留与拆除决策模型:
结构检测:邀请第三方机构评估原有建筑安全性(检测费<总投资的1%);
产业适配度评估:老旧厂房层高、柱距是否符合目标产业需求(案例:广州TIT创意园保留纺织厂钢架)。
模块化设计:采用预制构件(如装配式隔墙)缩短工期40%,减少施工浪费。
2.招采阶段降本(材料成本降低30%):
主材“平替”方案:编制《国产替代清单》(如用南玻玻璃替代旭硝子,成本降35%);
分包策略优化:主体工程总包(土建)+专业分包(机电/幕墙),避免总包利润叠加。
2.2 跨部门冲突场景与化解
1.场景1:招商需求变更导致工程返工
前置签约机制:要求招商部在施工前完成30%面积签约,减少设计变更;
弹性设计预案:预留可调整空间(如灵活隔断、多回路供电),适应客户需求波动。
2.场景2:成本压缩引发交付品质风险
成本-品质-工期三角模型:制定优先级规则(如安全>功能>美观),明确不可压缩项;
供应商分级管理:建立A类(战略合作)、B类(备用)、C类(淘汰)供应商库,保障性价比。
2.3 工具演练:改造成本动态测算
1.工具使用:
输入变量:保留面积比例、材料单价、分包费率;
输出结果:总成本、单方造价、投资回收期。
2.实战模拟:
各组根据某老旧园区数据(建筑面积2万㎡,原结构检测合格率70%),输出3种改造方案的经济性对比。
模块三:招商前置与产业运营——从“空间租赁”到“生态赋能”(2小时)
3.1 产业定位与客户需求深挖
1.三步定位法:
区域扫描:分析半径50公里内产业基础、政策红利、竞争对手(案例:杭州医药港依托阿里健康数据);
产业链卡位:选择细分赛道(如生物医药中的基因治疗),避免与头部园区正面竞争;
细分聚焦:深圳坪山定位“新能源汽车测试基地”,吸引比亚迪、小鹏入驻。
2.客户需求调研:
问卷模板:除空间需求(层高、荷载)外,增加政策咨询、人才招聘、供应链对接等选项;
深度访谈:针对龙头企业高管,挖掘其扩产计划与投资偏好(案例:药明康德定制实验室)。
3.2 招商策略升级:从“广撒网”到“精准锚定”
1.头部企业锚定:
定制空间+股权投资:苏州生物医药园为药明康德定制GMP车间,并以5%股权换取长期合作;
产业生态绑定:引入龙头企业后,吸引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(如特斯拉带动电池供应商)。
2.中小客户筛选:
准入模型:设定税收(亩均≥80万元)、能耗(单位产值电耗<行业均值)等硬指标;
分层服务:对高潜力企业提供租金优惠,对低附加值客户提高门槛。
3.3 运营增值路径:数据与服务变现
1.智慧园区系统:
功能模块:能耗监控(节电25%)、安防联动(降低巡检人力50%)、企业数据看板;
收益模式:向政府出售产业分析报告,向企业提供数据优化服务。
2.产业服务创收:
共享实验室:张江药谷提供设备租赁(200元/小时)、技术认证服务(年收入5000万元);
产业基金孵化:联合投资机构对入驻企业进行股权投资(年回报率15%-30%)。
3.4 分组研讨:老旧园区改造模拟推演
1.案例背景:某1990年代纺织厂(占地50亩,空置率60%)改造为智能制造产业园。
2.任务输出:
定位方案:选择1-2个细分产业方向(如工业机器人、智能仓储);
盈利模型:估算租金收入、服务收入、政策补贴比例。
3.讲师点评:从产业可行性、成本可控性、协同效率三维度评分。
模块四:风险规避与实战工具包交付(0.5小时)
4.1 典型风险清单与应对策略
1.政策风险:
用地性质变更:严禁工业用地变商办(北京政策红线),需提前申报“工改工”流程;
补贴申领失败: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地方政府产业目录(如专精特新企业占比≥30%)。
2.市场风险:
产业周期误判:建立“抗过时”设计标准(如5G基站预留、数据中心供电冗余);
招商周期过长:设定6个月招商对赌条款(未达标则启动联合招商合作)。
4.2 工具包交付与行动指南
1.核心工具:
《改造成本动态测算表》(Excel自动计算版);
《客户需求-空间设计联动表》(含20项关键参数);
《跨部门协作SOP》(冲突处理流程+决策权限清单)。
|